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须非常“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能yī fān fēnɡ shùn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刚开始做研究便立刻发现不可以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倡导、出主意。当时由于事先没筹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方法——以埋头念书应对所有,对于实质的需要毫无帮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汇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一次次求助者被跌倒老人讹诈的事件,大家能否心安理得地选择袖手旁观。
B.在面临紧急状况时,因为缺少经验,这位记者有点儿不知所措。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作为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非常让大家扬眉吐气。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B.几年过去了,我日渐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进步,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D.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
4.下列句子没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我们的错误。
B.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取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C.《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塑造了不少让人难忘的情节。
D.只须坚持不懈地攀登,大家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5.仿照例句写法,在横线上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组排比句。
在绿叶如墨的林地里,大家哪个没幻想过成为一只自由翱翔的小鸟?在繁花似锦的草地上,大家哪个没幻想过成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阅读“时到今天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念书人的头脑”至“使得实验精神真的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完成6~7题。
6.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什么样的偏向?缘由是什么?
答案:“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由于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念书人的头脑。
7.你怎么样理解“实验的精神”?
答案: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大家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块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范围,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大家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不过预期。
②通常来讲,“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好像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的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肯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重点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__________。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收获。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常或许觉不出来,重点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讲,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尤其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哪个能经得住“熬”了。哪个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后“熬”了下来,哪个就是胜者。哪个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后“熬”不住了,哪个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日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重点时刻决定了
输赢。
⑤平时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日常“熬”出应有些境界来,生活征途,有时顺风顺水,有时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大家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讲解“熬”字的意思和举日常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列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一样的“熬”展示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办法,论证怎么样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时人的生活,告诉大家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9.假如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历程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些
境界。
D.“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常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有如神助的境界。
10.怎么样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答案: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日常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须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后会收成成熟、坚毅与淡定。
11.在国内,“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魔力”综合性学习。
“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
试依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含那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答案:a爱亲人b爱别人c爱民众d爱万物
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拓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