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我并没看到太多“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夜苦读,更多的却是孩子们的单纯阳光、青春朝气,与高分背后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与缜密的思维。即便卸掉状元的身份,这依旧是群值得爸爸妈妈骄傲的孩子。
或许这类状元们最后未必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年代培养的思维习惯势必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考虑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考试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
作者:丹妈,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
.......................................
几天前,叫人忐忑不安的高考考试成绩出炉了,让人惊喜的是表弟考取了650分的好成绩,我连忙向舅舅、舅妈打探起培养学霸的小秘密。
这几天,网上顿时也布满了各种“状元”采访实录,我一连看了好几夜,省状元、市状元、单科状元……基本把这几年所有些状元都研究了一遍,68个状元,68个家庭,68个故事。
采访中,我并没看到太多“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夜苦读,更多的却是孩子们的单纯阳光、青春朝气,与高分背后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与缜密的思维。即便卸掉状元的身份,这依旧是群值得爸爸妈妈骄傲的孩子。
我从这68个状元身上汇总了值得爸爸妈妈借鉴的10大教育启示:
1、学霸也不能离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
母亲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旧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所有和爸爸妈妈推荐,那是天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采访中,99%的孩子都如此形容我们的爸爸妈妈——“宽松、信赖、像朋友一样”。
而在校园中,爱也一直都在,今年贵州的文科状元林中文在进入高中时本是班上中考分数倒数第二的学生,整个高中一年级混混度日,老师从挖掘文文的优点开始,耐心开导,才让孩子慢慢恢复了学习兴趣,毕业时,她给老师的信中写道“谢谢你让我发觉我们的才华,我势必以真善美回报社会”。
启示:有段话非常不错地解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少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好的;足够的坚定,纠正不好的。”
2、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考虑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大家考虑。
采访中,理科状元们总是都热衷逻辑与推理,做个生化实验像是他们眼中的游戏;而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一样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喜好之一。
我想这种擅长考虑、渴望常识的习惯则来自于爸爸妈妈在幼时的启发:
安徽状元孙萌的母亲说“非常小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日记或者作文,若是一件事,大家就会真的带孩子去做,若是一个场景,大家就尽量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而孙萌表示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也习惯先在脑海里勾勒出相应的“场景”,如此不只让解题的“逻辑性”更强,对常识的记忆也比较深刻,这都得益于父母从小“有感而发的”教育。
在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方面,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母亲说道:“四岁多那会儿,她的外号就叫十万个为何,大家基本上是有问必答,答不上来也鼓励她自己探索,并没刻意培养,只不过单纯地想保护孩子求知的欲望,之前她忽然跟我说,在她四岁多的时候,她就了解真理是无穷无尽的了”。
启示:大家没办法逼孩子学习,却可以培养孩子对考虑的兴趣。
3、“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们爱学习,也爱生活
日常,烦了就画画,累了就听歌,重压大就去跑步……在谈到怎么样面对重压时,所有些状元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我们的小喜好。
而在校园里,他们更不是只出目前课桌前的“好学生”,班级活动组织者、社团红人、校园歌手、班服设计人……他们说“考分固然要紧,但假如能在学校收成常识以外的东西,会更美好”。
寒窗十年,只有劳逸结合,学习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享受,采访中一个状元说到自己从小爱看漫画,老师在一次父母会后与妈妈面议,提醒看漫画会干扰孩子学习,妈妈感谢了老师的关心,表示会多多关注,但同时也讲解道“漫画是他的喜好,这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对于怎么样处置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妈妈一直对他表示出尊重与信赖。
他说母亲的作法让他认识到“学习只不过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但在搞好它的首要条件下,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也是大家的幸福。”
启示:教育的最后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4、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访中,孩子们极少提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父母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不想上学,不想看书,父母注意到了,也不怎么说,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广东状元张恒说:“我爸是个比我更爱学习的人,从记事起,半夜里就常常有人叫父亲回单位处置电气问题,他一直‘药到病除’,我读大学时,父亲作为培训机构里年龄最大的同学,顶着颈椎病还天天学习,通过了中级绘图员的考试,父亲用他的实质行动教给我:常识无尽头,活到老,学到老。”
启示:对孩子,说点什么,不如去做点什么。
5、掌握放下
在聊到“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些状元父母们都提到了“我们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回忆了一个如此的故事:我五岁的时,天气非常热,想要喝饮料。母亲给钱给我,让我一个人去买,我害臊,由于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愿自己去。
母亲就告诉我,目前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二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忍着,母亲感觉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回顾这一路,是父母的尊重与放下让我掌握了遇到事情不逃,主动考虑。
启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爸爸妈妈的羽翼下,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考虑中,孩子才能不断长大,独立,超越爸爸妈妈。
6、因地制宜
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法,但却由于用对了人,并没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对此父亲早已知道,他了解地了解孩子无需再从他的赞美中获得自信,所以就义不容辞的饰演起了“严父”的角色。
“每当我获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父亲虽然偶尔给予一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准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戏称为“批评式教育”,或许他的办法看起来和不少教育专家推崇的“赞美式教育”相背而行,但我却感觉非常合适我。”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广东数学单科状元吴子维,目前的教育常常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他的母亲就是婴幼儿园开始,天天吃饭前都出一道加减法给他,以至于小学前他就学会了三位数的运算。
回顾童年,他说自己当时并不感到痛苦,可能是天生对数学的喜欢,反而感觉所有非常不错玩,但他也注意到当今很多孩子被爸爸妈妈过早逼迫学习导致的痛苦,他说每一个孩子都不同,找到合适的才要紧。
启示:教育更不是千篇一律,需要针对孩子自己特征,灵活运用。
7、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宽思维
腹有诗书气自华,龙应台、莫言、毛姆、费曼……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伙经典,这是很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的道路。
不能否认,阅读确实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北京语文高考考试获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念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可能并不可以了解地对你说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何该是这个,由于他做题目凭着的不是系统的练习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那种足以总结成经验的东西。但,他肯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而阅读的培育也绝对不能离开爸爸妈妈的引导,婧妍说爸爸妈妈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我的爸爸妈妈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的的所在。”
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括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启示: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重点,更是理解生活的渠道。
8、题不在多,在于总结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收拾的错题集。
勤奋并非获得高分的金钥匙,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时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不少,但学习起来效率就非常高,教育学理论里面有个“有效时间”的定义,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肯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什么都做。
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样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除去总结能力,总结联系能力也能让学习事半功倍,浙江状元傅睿在谈到学习技巧时,就表示自己十分重视要点之间的联系,习惯将各章要点连成网状记忆,而且这种联系不是仅限于同一科目中,当今高考考试考的总是是学生综合常识的运用能力,科目与科目间要点的串连学习看上去更为要紧。
启示:比起死念书,傻做题,擅长总结,找到办法,才是获得高分的金钥匙。
9、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这点虽然非常简单,但我却感觉特别要紧,或许正是因为学习中并不崇尚“题海战术”,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常也常常运动。
学习是场持久战,没强健的体魄怎么样能撑过12年。
启示:从小培养孩子规律作息,运动习惯,将令孩子受益终生。
10、比成绩要紧的东西还有不少
比起分数,爸爸妈妈们更在乎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去学习以外,大多数父母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重视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母亲说:“只须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如何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多数状元父母们的心声。
除去是非道德问题,父母对孩子其他所有选择都基本为尊重为主:
“高考考试前半个月,我还陪孩子一块看电视剧《心术》”;
“备考以来,孩子回家,大家从不过问成绩,只问近来状况可好,想吃那些”;
“从上初中开始,只须有同学约洋洋出去玩,我从不反对,反而会在玩耍结束后去接女儿,再把女儿的小伙伴一一送回家”……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或许这类状元们最后未必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年代培养的思维习惯势必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考虑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考试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
作者介绍:丹妈,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