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名校博士教高中」不是太浪费,而是还不够!

   日期:2024-09-12     来源:www.zuowangjj.com    浏览:425    
文章简介:日前,人民大学人事处发布了一则“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招聘教师的“最低学历”都是名校硕士。此举一出,舆论哗然,《人民日报》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争论的核心:博士教高中,是“适合”还是“浪费”?本文作者觉得:人大附招聘信息之所以能...

日前,人民大学人事处发布了一则“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招聘教师的“最低学历”都是名校硕士。此举一出,舆论哗然,《人民日报》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争论的核心:博士教高中,是“适合”还是“浪费”?

本文作者觉得:人大附招聘信息之所以能引发舆论激荡,是由于中国教育还处在一个资源匮乏的阶段。相比之下,美国教育愈加高效的地方:在课内提供水平极高的素质教育,降低学生在课外的花费,削弱在备考辅导上无谓的投入。而美国的顶尖高中教育能达到如此的层次,依靠的是其雄厚的人才储备。

1、一张英雄帖背后的匮乏经济

日前中关村大街59号贴出的一份招聘“英雄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人大附中,这所中国最顶尖的超级中学大摆黄金台,目光直指国内顶级高校硕博和北美海归,招聘专业从耳熟能详的汉语言文学到让人陌生的神经内分泌生理学,几乎囊括了文理工所有尖端范围。此举一出,舆论哗然,《人民日报》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争论的核心:博士教高中,是“适合”还是“浪费”?

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有佼佼者可以享受象征着荣誉的高等教育,而“硕士”、“博士”的头衔则更是自带炫目的光环。被这种昔日匮乏时期形成的思维所钳制,很多人免不了痛心疾首,觉得一个国家潜心培养的高档博士人才到高中传授入门知识,于当事人是“下放”,于社会则是“暴殄天物”。

然而,如此的“暴殄天物”在美国的超级中学却是正常状态:

在美国顶尖的私立高中Phillips Exeter Academy,10名老师持有世界上最“值钱”的学位: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还有40多名老师持有博士学位。从老师的教育背景上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人大附中和Exeter如此美国同档次的学校还有不少的差距。

人大附招聘信息之所以能引发舆论激荡,是由于中国教育还处在一个资源匮乏的阶段。可是把匮乏当做正常状态,甚至把优质资源进入校园视作“浪费”,则是毫无道理。在不少人看来,教书这件事情没什么“高精尖”的特质,所以教师就应该拿着低薪资提供同等看待的服务,这是一种匮乏心态。

这种心态渗透到社会之中直接致使了教育的低效:市场对于高档优质教育商品的需要不可以被优质人才的提供满足,从而产生了明显的需要过剩。如此的直接结果是跟美国相比,中国父母不能不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劣质的商品。

2、用黄金换弹珠的中国教育

1492年十月12日,首次向西远航的哥伦布和他的船员在历程了2个月的风暴和困顿后到达了今天的巴哈马群岛。新旧国内史无前例的交流出人意料地顺利:当地人对远道而来的白人十分友善,纷纷拿出岛上的丰盛的物产,用真金白银从哥伦布手下穷困的水手那里换来一些旧国内的破烂。在十月22日的日记中,哥伦布记载:“土著们拿出棉花和长矛,和我的水手拿出的碎玻璃和破杯子交换。有些土著穿着黄金的装饰品,他们特别高兴地把这类黄金交给大家,然后从大家这儿拿走铜铃铛和玻璃珠子。”

这个故事就是现在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国际教育的近况:好老师太少,但需要好老师的人太多。在学校缺少优质教学人才和商品的状况下,买家只能把资金投到补习机构上,而补习机构大部分以应试为唯一目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十分微小。最后的结果是无数父母花费大量的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玻璃弹珠一样的便宜服务。

中国父母到底在孩子补习上花了多少钱?现在并没公开数据可以参考,但作为身在海淀的教育从业者,身边有不少个例体现这个产业的巨大规模。之前,一篇微信刷屏文《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如何拼的》透露了一个走高考考试路线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

我孩子的课程,大班是100-200元每课时,一次课2-3课时,小班和一对1、一对二则达到了200-300元每课时,多的时候可以到500元,我的儿子这类课外班一年下来就要20多万,两个孩子就是40多万,换算一下儿子一年的课外班成本是4万美金,再算上他的其他花销,养一个孩子5万美金是有了,这与出国留学的成本是相当的。原来本想着孩子不上国际学校上大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学费会省一些,结果中国最好的国际学校是一年十几万,而目前报了课外班是二十几万了,如此的花费需要十二年啊,这个花费可真的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的。所以这里的好老师和素质教育,是要巨额的资金堆砌起来的!

面向出国留学的国际教育更为昂贵。从德明的几位父母那里大家获悉,一个有志于把孩子送往美国前20大学就读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课外辅导和暑期课程上的花费大概是每年13到18万元,加上10万元左右的学费,每年在学术培养上的支出就达到了23到28万。一个家庭不只要为孩子报名各科的补习班,还需要在孩子的课外活动上投入经费,这背后的隐性支出也很可观。

庞大的花费并不可以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中国的国际教育是教育资源低效配置的重灾区。和高考考试路线的补习班不同,国际教育的补习课程还暂时没吸引到足够多优质的教师。当地的教学人才不适应国际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国外人才还没办法适应国内的市场环境,这导致了资源和需要尴尬的错配。

国内市场提供的传统服务是低效的:北京有老师能开出2万块钱10节课的SAT语法课,这足以体现备考市场的需要过剩到了哪种程度。SAT的语法培训其实很简单直接,而出题机构已经在线上提供了很详尽的备考辅导。奇怪的是,很多父母宁可花上万元报名一个SAT模考班,也不让孩子在可汗学院上进行完全不收费的官方SAT培训。

这类备考机构的应试课程和大学的学术没任何关系,最后对于学员实质能力的提高极其有限,致使大量中国学生到美国没办法适应更严格的学术环境。纽约大学习历史系教授Rebecca Karl指出,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做好同意博雅教育的筹备。中国学生不懂批判性阅读的正确方法、只能通过应试的能力回避博雅教育所需要的灵活学习技巧、在学习中追求“正确”答案、害怕失败。这类能力的培养正好都是中国的培训课程所缺少的。这和大家的孩子同意玻璃弹珠一样的低质课外教育脱离不了干系,而问题本质还是教育资源的错配及其致使的课内教育失位。

设想一下,假如学校的课内老师都具备足够的学术能力,满足学生在学术进步上的需要,甚至在高中阶段引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的研究;同时,从应试辅导班解放出来的学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步我们的兴趣,同意更个人化的兴趣辅导,这才是教育的良性循环。国内已经有高中开始了类似的尝试,目前的人大附中就是一例。

要解决资源错配所致使的低效,中国的高中需要用所有可能的方法把课内课程拔高到更高的水平、让更多的出色人才回到校园,淘汰市场上的落后产能。不然,匮乏经济之下,中国的父母只能继续像巴哈马的土著一样用大量的黄金和玻璃弹珠进行交换。

3、“美国人大附”:267个老师持有29个哈佛学位

有一次和一个美高的10年级学生聊天,这名W同学就读于美国最好的高中之一Phillips Academy Andover。聊到学术兴趣的时候,W同学表示自己对政治哲学非常有兴趣。这让我有的担心,由于我听到过不少高中生说自己对哲学有兴趣,但让我头疼的是每次顺着这个话题一说下去,这类高中生总是就开始陷入脑洞大开的神论之中。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对于普高生而言,哲学是个非常苦手的科目,假如无人正确的引导,不少人就只能学一个一知半解,还可能陷入“民间哲学家”的大坑。

但让我吃惊的是,W同学对政治哲学的认知十分正统。仔细一聊,发现他在Andover上过一门专门探讨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密尔的课程,下学期已经筹备选一门主要阅读尼采的道德哲学课了。这位同学在剖析哲学问题的时候沉稳严谨,直中要害,在高中生里十分难得,这与他在高中阶段就选修了普通人在大学里才能接触到的专业常识有直接关系。而Andover可以开设如此的课程,与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分不开。W同学的哲学老师本科毕业于著名的文理学院Williams College,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

W同学如此的故事并不是个例。Andover如此的学校在老师水平需要跟大学是看齐的,在薪金上足以开出和大学副教授相当的待遇,随之而来的是足以比肩一所小型大学的师资水平。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Phillips Exeter Academy为例。这所学校与Andover齐名,堪称美国的人大附中。Exeter的267位老师里,194位老师持有硕士学位,41位老师持有博士学位。其中,本科毕业于哈佛的老师10人、耶鲁8人、普林斯顿3人,一共有31位老师在常春藤盟校同意本科教育。算上研究生历程,267位老师共获得了29个哈佛学位、13个耶鲁学位、6个普林斯顿学位。

这份牛气冲天的履历表背后是一份足以让大学汗颜的课程表:Exeter一个学年可以开出400多门课程,涵盖从人类学到计算机科学等18个大类,仅计算机科学一项大类就能开设8门涵盖编程基础、软件数据、再到数据结构的课程。一个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员在Exeter学习到大学水平的编程常识毫无困难。

Exeter著名的harkness讨论法,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Exeter的历史系更是在规模上足以比肩一所大学。2015-16学年,Exeter历史系共开设了41门之多的历史课程,每门课程的设置和细分程度都与大学课程无异。换句话说,在Exeter学生并不会上一门叫“美国史”的课程,他们上的是“1861年到1941年的美国史”、“美国原住民史”如此高精专的内容。如此层次的教育是我到了大学才开始接触的。

Exeter历史系课程选粹

初级课程

HIS202: Peoples and Cultures of the Modern World

HIS203: Classical Greece

HIS207: China: the Last Dynasty

中级课程

HIS 303: Absolutism and Revolution, 1660-1800

HIS304: The European Century, 1800-1914

HIS306: Art and the State

高级课程

HIS410: United States History, Colonial Origins to 1861

HIS420: United States History, 1861 to 1941

HIS430: United States History, 1941 to the Present

500级课程

HIS502: Global Topics in Women, Gender and Society

HIS503: World War and European Society

HIS506: Capitalism and Its Critics

在浏览Exeter课程表的时候,这门叫Capitalism and Its Critics的课引起了我的注意。课程大纲明确需要阅读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和哈耶克这类资本主义研究上经典的作品。这个范围正好是我在大学习历史系研究的方向之一,但我接触这类文本的时候已经是大三。

这正是美国教育愈加高效的地方:在课内提供水平极高的素质教育,降低学生在课外的花费,削弱在备考辅导上无谓的投入。而美国的顶尖高中教育能达到如此的层次,依靠的是其雄厚的人才储备。人大附中今天吸引到的人才已经足够尖端,但要赶超Exeter如此的“美国人大附”还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4、教育就是教育资源,情怀都是毒鸡汤

美国顶尖高中的模式对于中国的顶尖高中多少借鉴意义?

在芝大读大三的时候我在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组里做研究,组里有个同事是11年级的华裔高中生Peter。这段研究历程对我是学术上非常重要一个成长历程。真的历程了严肃的科研,我才慢慢从理解常识的学生思维过渡出来,开始理解尝试提出好问题、回答问题的学者思维。

但当我和Peter交流的时候,这个组龄比我还要长上2年的高中生的实验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要比我成熟得多。当时大家组的博士后一块聊天,常常感慨目前已经能看到Peter将来畅通的学术道路了。不出意料之外,一年之后Peter就被哈佛录取了。

那次历程让我我第三切身感觉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人的塑造。毫无疑问,Peter是美国高中生中最棒的那一批。想想我拿到物理奥赛金牌的高中同学高中二年级时只不过在也只能称得上“聪明”、“有天分”,但那时候的Peter已经同意正统的学术练习两年有余,也就不奇怪美国在学者的培养上要比大家成熟很多。

这个事例足以证明在高中阶段接触更高级的教育资源对于高中生的培养有多么至关要紧。有人会质疑,学术水平高的老师教学水平未必高,但即便是如此,高学术水平的老师也肯定是一所学校不可以替代的宝贵资源。一个高中生在高中阶段需要的不止是熟练地学会常识,而是掌握怎么样进行考虑和研究,像Peter那样掌握怎么样去当一个学者,用正统、严肃的方法考虑学术问题。假如教师自己缺少足够的学术历程,自然就非常难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引导。

国内市场上有一些机构已经开始一些这方面有益的尝试。某家美国的机构提供和美国大学教授的一对一远程辅导,学员在2到4个月的项目期间学习大学水平的专业常识,并在项目结束后写出一篇专业论文。历程过这个项目的学员过去对我表示,在项目里学习到的学术研究方法让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非常深的理解。而教授给她写的推荐信也帮助她获得了常青藤大学的录取。

更多人在乎的可能是资源问题背后的教育公平。比较而言,美国教育体系下的选拔机制确实是忽视教育公平的。美国大学并不完全坚持申请者的机会均等,它们更在乎用最少的资源招到最棒的学生。中国的国际教育在日渐提高水平的同时,凸显的背景问题其实是社会阶级的分化和固化。

但这种教育上的贫富差距正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所导致的:优质的教育商品供小于求,因此好的商品只有富人可以买单。假如没更多的出色人才回到教育事业中,市场环境并没方法变得愈加公平,反而会愈发低效,致使买家即便拿出巨款最好也只能买到不那样劣质的商品。

5、用最好的人培养更好的人

让大家算一笔账,北京上海的不少准留学生父母每年在学生的学术投入上已经接近每年4万USD,而前文所说美国最顶尖高中Andover的学费和生活费算在一块也不过4万8千USD而已。换个角度而言,目前北京一门很好的20人小班SAT课一小机会构能收上来5000人民币,新东方年轻教师的一对一课程一小时则要1500元,但请一个美国最顶尖大学的终身教授一小时300USD已经绰绰有余。

在学术水准上,大家的高中生可能还没有法像华裔男生Peter一样直接对接大学资源,但在购买力上,大家的留学人群已经接近世界最高水平。

一个资金充足的市场对买家和从业者来讲都是幸运的——它让更高水平的人想投身这个市场,也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大家也处于一个变化的开端:目前的状况是,上个年代的应试类课程盘踞在市场中保持着“黄金换弹珠”的主基调,而更高中一年级层次的教育服务正随着着高中生自己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渗透进去。

假如要套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庞大的市场能量和已经持续的国际化趋势让中国高中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点上:大坝这边的资金水位已经够高,待到中国高中生水平提高起来,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将会首次汹涌地涌进中国高中教育市场。那时候的这股洪流对底价公立教育和现有市场结构的冲击仍未可知,但对于下一代留学生在能力和视线上的培养则叫人期待和振奋。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