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我都会,就是做不对!”,孩子的“粗心”问题,是父母的一大“心病”,说了一百遍也没用,孩子明明想对了答案,写在纸上就差了一点点。几次粗心是非常正常的,但常常的粗心,丢失高分,那就有问题了。可问题在哪儿呢?
1.看错题目
孩子子的思维是跳跃性的,他比较容易在看题目的时候跳过几个字眼,或者把+看成-,3看成5,又或者由于惯性思维把题目理解成自己想象的样子,就理所当然的做错了。
解决:帮助孩子掌握认真看题,只有一个笨办法,一个字一个字的看题。一位母亲告诉孩子:“将来你每次再做如此的题时,先停一下,闭上双眼数三个数,然后再睁开双眼往下写,如此就困难错了。由于你没让思维滑过去,而是有意识地给它设了一个障碍。这就像警察叔叔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设置提示牌一样。”
2.不好的习惯致使
有些孩子在草稿纸上算对了,但抄到本子上抄错了。还有些草稿纸上的数字排列得一塌糊涂,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还有卷面不整洁、涂涂改改也容易导致视觉遗漏。这类都是不好的习惯致使的。
解决:帮孩子培养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整整齐齐写字,干干净净答卷,解题思路要明确的表达出来。一清二楚的解题步骤能让孩子降低这种错误。
3.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大家成年人,做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大家来讲都非常简单。但当大家在计时的状况下完成1000题,并未必全对。假如平常常常做计算类的工作,非常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假如平常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非常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做一个改错本,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考虑,才会熟知并产生记忆。如此才会在考试中做对。
4.基本定义不清
还有一些题型,孩子们觉得自己是会做的,由于平常做对过,只不过考试错了。但非常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定义,不少定义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什么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空闲限制和重压的状况下,人一般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早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非常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种题目,可以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
解决:试着让孩子去解说题目,假如做到能解说题目,说明确实理解了。一般在解说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常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